- 新闻
- 新闻详情
国信会视正式入驻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产教融合中心
发布时间:2025-01-24
为切实推进沪港合作,充分发挥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在「芯片、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学科方面的创新创业优势,香港科技大学建立上海产教融合中心(以下简称「港科大上海中心」)。1月22日,由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港科大、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联合主办的港科大上海产教融合中心揭牌仪式在徐汇滨江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举行。北京国信会视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创始入驻企业受邀参加仪式。

港科大上海中心是港科大首个位于长三角的产学研基地,与大学在大湾区的多个产学研据点互补,完善总体发展战略布局。港科大上海中心承担「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和「创新孵化产业加速」两大核心功能,将与上海市高校、企业合作打造人才培养、创新驱动和技术融合的国际化生态。

在上海市副市长解冬(后排左四)、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陈大立(后排左二)、港科大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后排右四)、港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后排左三)、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平(后排右三)、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亚明(后排右二)徐汇区委书记曹立强(后排左一)、临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后排右一)见证下,徐汇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华(前排右)、港科大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教授(前排中间)、临港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翁恺宁(前排左)签署三方合作协议。
揭牌仪式上,港科大还与9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包括申通地铁、上海生物医药基金、百度智能云等,他们将为港科大上海中心的教师及学生提供场景和相关产业资源,同时有12家企业落实进入驻港科大上海中心,包括云洲智能科技、纳德光学和天太机器人等;另外有18家包括中国商飞集团、宝山钢铁和字节跳动等企业,承诺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宋博(左三)代表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同港科大签约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仪式后亲切会见了港科大的管理团队及教授代表,而上海市副市长解冬致辞时表示,港科大是世界知名高校,徐汇区是上海教育科创的重要承载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则拥有一流的科创园区。今日三方签约,是落实沪港两地合作的切实行动,也是强强联合的关键举措。她希望三方携手,共谋产业发展,扩大科技交流合作,构建持续发展的沪港科创生态圈,协同促进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科技发展与进步。

上海市副市长解冬在揭牌仪式上致辞。
负责港科大上海中心建设的港科大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教授介绍中心的发展规划:港科大上海中心采取了「一中心、两基地」的协同发展模式。两个基地分别位于徐汇西岸国际人工智能大厦(西岸基地)及上海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北杨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北杨基地)。前者将主要聚焦产业生态培育及汇聚产业资源,后者则会着力构筑产学研高地与科研成果的转化。
北京国信会视作为国内优秀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领先的轨道交通及先进制造行业数字化转型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AI应用提供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将入驻位于徐汇西岸的国际人工智能大厦。

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携上海市副市长解冬、上海市政府及港科大领导莅临国信会视展位并向各位领导介绍国信会视研发成果。
目前,国家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战略和智慧城轨建设,行业未来发展确定性强。国信会视在轨道交通应用场景中具备领先优势,技术、产品和模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深度协同中车“产品+”、“系统+”业务战略,轨道交通客户覆盖率超80%。
公司的核心产品-轨道交通人工智能运维平台,是解决国内在智能推理算法和故障预测技术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率先在国内开展AI与高铁列车硬件体系深度融合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在智能推理算法、故障预测等关键技术实现国际首创,实现高铁列车不间断运行、一级安全性防护,达国际领先水平。是中车、中铁等龙头企业首选产品。该技术打破国外厂商技术垄断,发挥高铁列车实时感知、智能监控“补短板”重要作用,广泛应用于交通、制造、航天等领域。


入驻后,国信会视同香港科技大学的合作将更加紧密,香港科技大学将全方位深度赋能国信会视。港科大上海中心这个平台不仅能够加速双方在人工智能垂直应用的科技成果的转化,还能更进一步推动国信会视的产业升级和市场合作。
目前,公司联合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中心、东方国信共同研发轨道交通垂直领域人工智能平台,市场需求广阔,形成囊括主机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修服务、运营管理、供应链,地铁运营业主建设、运营、运维、管理、商业开发的AI应用产品。平台贯通训推平台、基础大模型、行业小模型、数据管理、算力调度平台等全域能力,可实现在轨道交通领域内全业务场景覆盖。

未来国信会视将凭借港科大上海中心搭建的平台,在包括人工智能、轨道交通技术等领域同上海的科创机构开展产研深度合作,加速布局在上海、长三角点的业务合作。立足上海徐汇,打造人才培养、创新驱动的新基地。